T.wiki

碳中和平台

以为您找到相关结果,约 2177条

上海市人民政府:https://www.shanghai.gov.cn/nw12344/20220728/75468067a4a848139d2a2eed16ce9e11.html

关于印发《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的通知;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

2022-11-03 16:32:35 -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。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,基本建成满足国际大都市需求,适应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需要,结构坚强、智能互动、运行灵活的城市电网。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,推进燃气调峰机组等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和高效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,引导提升外来电的调节能力。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配电网,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,提高智能化水平,在中心城区、临港新片区等区域推广应用“钻石型”配电网。完善用电需求响应机制,开展虚拟电厂建设,引导工业用电大户和工商业可中断用户积极参与负荷需求侧响应,充分发挥全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作用,深入推进黄浦建筑楼宇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示范,并逐步在其他区域和行业推广应用。到2025年,需求侧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不低于5%。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,推广以分布式“新能源+储能”为主体的微电网和电动汽车有序充电,积极探索应用新型储能技术,大力发展低成本、高安全和长寿命的储能技术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,构建公平开放、竞争有序、安全低碳导向的电力市场体系。加快扩大新型储能装机规模。

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https://www.ndrc.gov.cn/xxgk/zcfb/ghxwj/202103/t20210305_1269046.html?code=&state =123

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

2022-11-02 10:52:39 - 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、电网侧、负荷侧资源,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 支撑,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,主要包括区域(省)级、 市(县)级、园区(居民区)级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等具体模式。充分发挥负荷侧的 调节能力。依托“云大物移智链”等技术,进一步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,通过虚拟 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,参与电力中长期、辅助服务、现货等市场交易,为系统提供调节支撑能力。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,提升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。区域省)级源网荷 储一体化。依托区域(省)级电力辅助服务、(中长期和现货市场等体系建设,公平 无歧视引入电源侧、负荷侧、独立电储能等市场主体,全面放开市场化交易,通过价 格信号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灵活调节、多向互动,推动建立市场化交易用户参与承担辅 助服务的市场交易机制,培育用户负荷管理能力,提高用户侧调峰积极性。依托 5G 等 现代信息通讯及智能化技术,加强全网统一调度,研究建立源网荷储灵活高效互动的 电力运行与市场体系,充分发挥区域电网的调节作用,落实电源、电力用户、储能、 虚拟电厂参与市场机制。

已收藏

 

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显著变化?

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出现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变化。2019 年全球大气中CO2 、CH₄和N₂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10.5±0.2ppm、 1877±2ppb 和332.0±0.1ppb,较工业化前时代(1750年)水平分别 增加48%、160%和23%,达到过去80 万年来的最高水平。2019年 大气主要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有效辐射强迫已达到3.14 瓦/平方米, 明显高于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所导致的辐射强迫,是全 球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影响因子。 2020 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趋势进一步持续,全球平均温度较 工业化前水平(以1850—1900 年平均值代替1750 年的值,因1750— 1850 年观测数据有限,且变化不显著)高出约1.2℃,是有完整气象 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。近百年来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 0.89℃(范围在0.80~0.96℃之间),全球海洋热含量持续增长,并在20世纪90 年代后显著加速。1993—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率为3.2 毫米/年;1979—2019年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少趋势,其中9 月海冰 范围平均每十年减少12.9%;2006—2015 年全球山地冰川物质损失速 率达1230±240 亿吨/年,物质亏损量较1986—2005 年增加了30%左右。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,近百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呈显著上升趋 势,上升速率达1.56±0.20℃/100 年,明显高于全球陆地平均升温 水平(1.0℃/100年)。1951—2019年中国区域平均气温上升率约为 0.24/10年,北方增温率明显大于南方,冬、春季增暖趋势大于夏、 秋季。1961—2019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存在较大的年际波动,东北、 西北大部和东南部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增多趋势,自东北地区南部 和华北部分地区至西南地区大部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。

 

如何正确理解气候变化的范畴?

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所经历过的天气,是一段时间 内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,反映一个地区的冷、暖、干、湿等基本 特征。它是大气圈、水圈、岩石圈、生物圈等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, 是由大气环流、纬度、海拔高度、地表形态综合作用形成的。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极端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 著变化。平均值的升降,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;气候极端值增 大,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,气候异常愈加明显。联合国政府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定义的气候变化是指基于自然变化 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动,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(UN- FCCC)定义的气候变化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、在自然气候变化 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。 气候变化是一个与时间尺度密不可分的概念,在不同的时间尺 度下,气候变化的内容、表现形式和主要驱动因子均不相同。根据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影响因子的不同,气候变化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:即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、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变 化。/万年以上尺度的气候变化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,如冰期和间 冰期循环;人类文明产生以来(一万年以内)的气候变化可纳入历 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范畴;1850年有全球器测气候变化记录以来的气 候变化一般被视为现代气候变化。

0.128065s